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华
立秋的风掠过湟水两岸,为河湟大地拂去夏的燥热,捎来秋的邀约。此刻的海东市,层林正酝酿着斑斓,田野渐铺展着丰饶,一场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发展之力的秋日文旅盛宴,正悄然拉开序幕。
八月初,乐都区南凉公园旁的停车场里,来自北京市的游客王先生正和妻子忙着支起便携炊具,不锈钢锅沿反射着细碎的阳光,与不远处裙子山的轮廓相映成趣。“从北京出发,车轮碾过河北的平原、甘肃的峡谷,到了海东就不想挪窝了。”王先生擦了擦额头的薄汗,语气里满是惬意。
这是他在海东的第3天,早市上各族老乡凑在一块儿说笑的热闹、夜市里各种叫卖声混在一起的烟火气息、街头老人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指路的亲切,都成了他镜头里的“宝藏瞬间”。“这儿比北京凉快不少,却比想象中热闹,傍晚的夜市里,孩子们举着棉花糖穿梭在人群中,摊主们隔着摊位互相分享美食,那种人情味,是大城市里久违的温暖。”王先生的话里,藏着无数游客对海东的共同心动。
王先生在海东收获的满满惬意与惊喜,恰是海东文旅魅力持续释放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海东市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一波又一波省内外游客循着河湟文化的脉络、追着高原生态的绿意而来,在这座“河湟福地”的文旅版图上,留下了串串生动印记,让“河湟福地·最美海东”的名片愈发闪亮。
8月6日,为期15天的海东首届高原康养成人训练营结业典礼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完美落幕。31名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训练营成员满载康养知识、运动技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结业。在海东,他们在盘绣工坊学刺绣、在河湟文化博物馆里感受河湟历史与人文……临走时,每人都带回一捧属于北龙山景区的“负氧离子记忆”。
首届高原康养成人训练营的营员们纷纷表示,在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终于懂了“康养”不是口号,是每口呼吸里的草木香。营员们的话语,道出了“康养绿都”的真谛。
8月初,16组来自无锡市的家庭接力走进北龙山景区,在山水间开启一场美妙的夏令营之旅。孩子们跟着自然老师认识云杉、用红桦树剥落的薄皮做手工、在青山绿水中触摸生态奥秘……
河湟文化,作为海东市的灵魂所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古老的文化传承在此生根发芽。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海东市宛如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的璀璨明珠,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民族风情,奏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发展乐章。
海东市,这座镌刻着“河湟福地·最美海东”印记的城市,正以“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康养绿都”四张金色名片为引,邀八方宾客来到海东,共赴一场与历史对话、与山水相融、与生活共鸣的旅程。
今年以来,海东市在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旅画卷。海东市首部大型歌舞诗剧《大道河湟》和原创花儿剧《阿哥的白牡丹》成功上演,填补了市级无剧目的空白。精心策划了融合古韵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十大”专场文艺演出。管乐、曲艺、秦腔、花儿、眉户、少儿、皮影等10场不同类别的专场演出,涵盖90多个风格各异的节目,吸引了160余万人次线上线下关注,视频播放量达120余万次。
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成为海东市春节文旅市场中精妙绝伦、别具匠心的亮点,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盛宴,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河湟大地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
依托境内秀美的自然生态、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多元的民族风情,海东市把加快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档重点景区、推出精品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开辟了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立秋已至,站在秋日的河湟大地上回望,海东的文旅发展之路,是一条守护文脉、拥抱自然、惠及民生的融合之路。河湟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古老与新生,每一处风景都在等待着与游人相遇。无论是追寻彩陶里的文明密码,还是品味拉面中的烟火人间;无论是沉醉青绣里的指尖乾坤,还是漫步林海间的康养时光,“河湟福地·最美海东”都已备好盛宴。
出发吧,来海东!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文化的基因,每一次呼吸都感受着自然的馈赠。周末放松·去趟海东,赴一场与河湟福地的美丽之约,赴一次与历史未来的深情对话。
创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